黑皮雞樅菌是我國傳統的藥用真菌之一,其不僅含有人體所需的蛋白質、脂肪,還含有鈣、磷、鐵、核黃酸等多種營養成分,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黑皮雞樅菌具有鮮嫩醇香、肉質細嫩、口感獨特、營養豐富等特點,是餐桌上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食藥兩用,備受人們的喜愛。
蘇北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2℃、年均日照率為54%、年均濕度72%,且有很多種植蔬菜的大棚和溫室,非常適宜黑皮雞樅菌栽培?,F將技術介紹如下:
1.黑皮雞樅菌生物學特性
黑皮雞樅菌系土生木腐菌,屬于中溫偏高型高檔珍稀食用菌。菌齡較長,菌絲長滿袋一般需30~45天,再經30~45天方可達到生理成熟。每年初春至秋末在自然溫度適中時,可在塑料大棚或日光溫室栽培一季,至培養袋內營養基本耗盡為止。如冬季棚內或溫室內溫度能保持在25~28℃,則出菇良好。
1.1 營養
黑皮雞樅菌對營養要求不苛刻,可在木屑、棉籽殼、玉米芯粉等多種原料上生長,一般用于栽培香菇、木耳的原料都可用來栽培黑皮雞樅菌。
1.2 溫度
黑皮雞樅菌屬中高溫高濕土生木腐菌,菌絲生長適宜溫度為18~30℃、最佳溫度20~25℃,出菇適宜溫度為20~28℃、最佳溫度22~26℃,子實體分化和生長的適宜溫度為15~28℃,最佳溫度25~28℃。
1.3 濕度
黑皮雞樅菌菌絲生長時,培養料基質適宜的含水量為65%~70%。出菇時,空氣相對濕度需要維持在85%~95%。
1.4 光照
黑皮雞樅菌出菇期喜黑暗至弱光環境,適宜光照100~200 lx。一般通過草苫和遮陽網控制光照,盡量形成微弱散射光。
1.5 酸堿度(pH值)
黑皮雞樅菌適宜在中性或微酸性環境中生長,pH值以6.5~7.2為宜。
1.6 通風
黑皮雞樅菌要求生長環境空氣新鮮。保證溫濕度適宜的情況下,適當打開溫室后墻小窗戶或者掀開大棚兩側農膜以通風換氣,使二氧化碳濃度控制在0.3%以下。通風不良容易導致黑皮雞樅菌菌柄細長。
1.7 覆土
黑皮雞樅菌是土生木腐菌,覆土可以發揮土壤微生物的活力,可促使子實體生長量增加,且生長更健壯。
2.棚室栽培技術
2.1 棚室準備與栽培季節
黑皮雞樅菌栽培棚有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2種。
日光溫室,選擇坐北朝南地塊,溫室東西長80m左右、南北寬10m左右、后墻高2.5m、山墻(頂)高3.8m,前屋面鋼架結構,鋼管厚度0.2cm、間隔1m,覆蓋厚10絲(1絲=0.01㎜)的PO膜,外安裝卷簾機和保溫被等。
塑料大棚,選擇南北走向,南北長80m左右、東西寬12m、肩高1.5m、頂高3m,方鋼管安裝、管間距1m,覆蓋厚10絲的PO膜,外覆蓋草苫或保溫被等。
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內,都配備自動噴淋系統、照明、紫外消毒燈、通風機等,同時為了給黑皮雞樅菌創造避光環境,需要在棚室內拱架上綁遮陽網。
黑皮雞樅菌屬中高溫型食用菌,蘇北地區一般在秋季制作栽培袋,春夏季栽培出菇。在20~28℃的適宜生長溫度下,一般65天左右,黑皮雞樅菌的子實體即可達到生理成熟。蘇北地區,遵守季節自然變化,一般利用外界自然溫度較高時節出菇,出菇時期日光溫室控制在2~6月、塑料大棚控制在3~7月。
2.2 培養料配方及處理
①母種配方
馬鈴薯PDA培養基,用來培養黑皮雞樅菌母種。
②原種配方
闊葉樹木屑60%、麩皮33%、棉籽殼5%、磷酸二氫鉀和碳酸鈣各1%,含水量55%。用來培養黑皮雞樅菌原種。
③栽培袋配方
a.闊葉樹木屑48%、棉籽殼30%、麩皮20%、磷酸二氫鉀和碳酸鈣各1%,含水量68%。
b.發酵干棉籽殼78%、麩皮20%、糖和碳酸鈣各1%,含水量60%~65%。
c.木屑29%、玉米芯29%、麥麩20%、玉米粉10%、豆粕10%、碳酸鈣1%、石灰1%,含水量65%,木屑、玉米芯預濕發酵半個月。
d.棉籽殼35%、麥麩20%、玉米芯18%、木屑18%、玉米粉5%、豆粕3%、石灰1%,含水量65%。
e.木屑30%、棉籽殼45%、麩皮22%、蔗糖1.5%、碳酸鈣1%、硫酸鎂0.5%,營養液70%,代料濕度控制在70%,pH值為4.5。
母種擴繁得到原種,原種接種擴繁得到栽培種。栽培種由原種袋接種而來,5種栽培料配方均可用來栽培黑皮雞樅菌,菇農可以根據各自生產實際情況結合原材料市場行情選擇配方。
2.3 備料、裝袋、接種、消毒殺菌
①備料
將棉籽殼、木屑等主料預濕,保持含水量75%左右,再添加1%的石灰,預濕后在水泥地或農膜上均勻攤開放置,不可堆放,以免發酸。同時,將磷酸二氫鉀或蔗糖溶于水中(常溫下,磷酸二氫鉀溶解后溶液濃度約20%,蔗糖溶解后溶液濃度約2.05%)待用。次日,按照配方將預濕的棉籽殼、木屑、麩皮、磷酸二氫鉀或糖水和碳酸鈣混合攪拌均勻,將含水量調至68%左右。
②裝袋
采用17 cm×33 cm聚乙烯塑料袋裝袋,裝袋時壓料至袋高15 cm,每袋質量0.40~0.45 kg。為利于接種時菌種塊滑落袋口中促使菌絲快速吃料,須在料中間打1個直徑1.5~2.0 cm的袋口,從而縮短菌袋培養期和減少雜菌污染等。裝袋后可以采取熟料或發酵料接種,料袋一旦接種成為菌袋,即轉入發菌階段。
③接種
黑皮雞樅菌接種時間,一般在冬初年末,即11月至翌年1月。選此時間段接種原因有三:一是冬季農民農活少,外界氣溫低,棚內養菌溫度也較適合,可大大降低污染率,有利于提高菌袋接種成功率;二是冬季采取棚內增溫,在春節前后氣溫低的條件下出菇,銷售價位高;三是隨著季節變暖,溫暖氣候更適于菌絲生長,管理較順暢。
④消毒殺菌
發菌前3天左右對發菌室進行消毒殺菌。菌袋放置好后,控制發菌室內溫度在25℃以下、濕度在70%以下進行發菌,棚內保持微量通風,密閉光照。為有效防治病蟲害,發菌過程中根據氣溫每3~5天噴施1次殺菌、殺蟲藥物。在溫度為22~28℃的條件下培養60天左右,菌袋料面氣生菌絲呈褐色時則標志著菌袋生理成熟。
2.4 挖畦、滅菌
根據大棚實際寬度決定畦長,一般情況下畦長6~7 m、寬1.2 m、深29 cm。在畦的4個角根據畦面長寬釘上木樁或鐵樁并拉上線,線離地面3 cm、離畦底29 cm。挖好畦后要做好滅菌工作,可向畦底及四周噴灑石灰水上清液(配制澄清石灰水:清水50 kg、生石灰或灰塊1.0~1.5 kg,將生石灰放入水中溶解、攪拌、冷卻,然后澄清),或用0.1%多菌靈進行滅菌。
2.5 出菇管理
①栽培棚室消毒
一般用福爾馬林和高錳酸鉀(每1 m³用福爾馬林20~30 mL、高錳酸鉀10~15 g,每150 ㎡放1處)發煙熏蒸24 h。熏蒸完成后,打開塑料薄膜,將菜園土攤開晾曬以消除異味。
②開袋擺袋及水分調控
開袋前,應先將曬干曬透、透氣性良好的菜園土堆成堆待用。開袋時,首先把生理成熟的菌袋袋口拆開,折成邊緣比料面高3~4 cm,開袋時注意挖除陳舊菌種塊、耙掉菌皮。然后把曬好的菜園土調成含水量約65%的濕土,覆蓋在黑皮雞樅菌菌袋料面,覆蓋厚度1~2 cm。最后割滲水口,以免水積在袋內,在塑料袋上靠近料面處的不同側面分別割2~3個滲水口。
開袋后的菌棒按梅花樁式擺在挖好的畦中,均勻覆蓋厚3 cm上述菜園土,其后一次性澆透大水,然后相隔7~8天澆第2次大水,再相隔7~8天澆第3次大水。此后,棚室內保持地溫14℃以上、氣溫15℃左右,15~20天即可現蕾出菇。在催蕾期為避免泥土太濕或結塊,應勤噴水,噴輕水;在子實體生長期間應噴霧化水,以防泥土濺到子實體上影響商品品質。
③溫濕度及通風管理
黑皮雞樅菌屬中高溫菌種,最佳出菇溫度為26~28℃。黑皮雞樅菌對二氧化碳較敏感,棚內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易導致黑皮雞樅菌子實體菌柄細長而嚴重影響產品品質。所以棚內需注意適當通風,及時排出二氧化碳,以促進子實體健壯生長。通風時間與次數,應結合棚室內溫濕度進行,以有利于黑皮雞樅菌生長的溫濕度為準。
2.6 采收
黑皮雞樅菌采摘標準為菌柄長8~9 cm,用拇指和中指捏住菌柄,輕輕往上旋擰提拔即可采出。為避免采摘黑皮雞樅菌子實體時帶泥土,導致食用時有泥沙而影響商品質量與價格,采摘時,不可把黑皮雞樅子實體隨意放進筐內,應根對根整齊放入筐內,以便進行集中削根分級,從而達到優質商品菇銷售標準。采摘時如叢生黑皮雞樅菌粘連在一起,要分離開來采摘,一般每6 h采摘1次,采大留小。黑皮雞樅菌667㎡約栽培15 000袋,袋出菇量0.15~0.25 kg,一般667㎡產量約3 000 kg,產值約20萬元,效益約10萬元。
當采摘量達到一定程度,棚內畦床子實體出現稀拉現象時可進行清棚消毒處理,安排種植西瓜、辣椒、馬鈴薯或玉米等其他作物。